五经世泽 千里家声
五经世泽千里家声——广西博白县英桥镇阮氏简介
一 历史渊源
1、以国为姓,是皋陶氏之后。商代有阮国,是商的诸侯国,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。商末,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,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,成为阮姓。后来,阮姓族人为避仇杀,分散到了各地。据《通志•氏族略》所载:"阮氏,商之诸侯,国在岐渭之间。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,子孙以国为氏。"
2、秦统一中国后,据《百家姓》记载,阮、谢、茅、伊四个姓氏同住甘肃省陈留郡。世人把“陈留”作为四姓的别称。相传封建社会这四姓互不通婚,以示近亲。
3.、三国两晋时期阮籍、阮咸为竹林七贤,彪炳于中国古代为学史。籍为叔咸是侄,故《幼学故事琼林》曰:“竹林乃叔侄之称”。因此竹林成为阮氏的美称。
又传前汉时期,浙江阮肇、刘晨往天台山采药,巧遇二仙女求婚,后都结成佳侣,半年后肇返原籍,在桃洞村以医为业,世代相传。世称“桃洞仙郎”。因此“桃洞”也成为我阮氏美称。
4、我阮氏太宗祠大门联为“五经世泽;千里字声”。
五经:指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记》、《春秋》等五部儒家著作。三国两晋时期曹操宰相阮 及其直系子孙连续五代盛读五经,成名成家,任职朝廷,文武双全,著书立说,为国为民,并列显位,是我氏祖先对国家的特殊贡献。《列传》刊载,读者皆知,泽及宗族,世代相传。
千里:咸之子, 之孙,瞻,字千里。盛读五经,默识其要。先后任记室参军、太子舍人。其史略载入《列传》、《晋书》,家声远扬,四海皆知。
5、据我阮氏族谱流水记载,我始祖艺庄工从福建珠矶街瓦子巷迁徙而来。传至今已二十多代,时间已五百多年,迁徙时间当是在明朝末年。
6、我阮氏一支,为避战乱、水、旱、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流行的肆虐,是多次展转迁徙的历史原因。
二、人口分布
我艺庄公从福建迁来后,以英桥镇为发祥地。公之后裔,有五大房,现总人口约 万人。主要分布在桂粤两省区。少量迁往海南省及越南。分布在广西的博白、钦州、合浦、防城港、陆川、宾阳;广东的廉江、湛江及越南等地。
三、宗族文化
1、有族谱流水,记载较祥,代代相传。内容含族规民约、人口分布及世系、一房一柱一户人丁繁衍情况、人死后葬何处、墓地何形式、座何字向等。
2、聚族而居,以乡村聚落为主,多沿江沿河分布,房屋多取座北朝南座向。常是一个聚落中同宗同房同柱的按世系设一个或若干个祖堂,逢年过节集中祖堂祭拜祖先,清明节、重阳节则到墓地祭拜。
3、我英桥阮氏一支,建有阮氏大宗祠,灰制艺庄公始祖夫妻墓各一座。祖祠于1924年(甲子年)被匪贼烧毁,次年照旧样修复。为更好的追宗念祖,于1994年(甲戌年)重建。重建我阮氏太宗祠后,于每年重阳都举行隆重的祭祠及祭我艺庄公始祖夫妻庆典活动,集中体现了敬祖强宗,慎终追远的传统家族伦理思想。
4、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。它的思想精髓,集中表现在《周易》中的两个命题上,这就是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;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团结、和睦、自强、进取,是我英桥阮氏一支的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。
5、语言属客家方言。
6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。多煎炒,尚香辣。因地处南方亚热带,喜饮茶,饮食多冷制品。
7、重耕崇文,习武尚商的思想代代相传。耕丰读显,有商能富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。
清朝同治四年调元公中进士,光绪二年耀宗公中武举。有“文魁”“武魁”匾高悬我太宗祠正厅。
(2)改革开放以来,我英桥阮氏裔孙考入全国大专院校很多,还未统计,如考入北大、北航、北邮、武汉大学等名校 。
8、成立了“阮氏太宗祠教育发展基金会”,以奖励帮助每年考上大专院校及取得学位的我阮氏后代。 博白阮氏重耕崇文,习武尚商的思想代代相传。赞一句!{:soso_e179:} 阮氏历史源远流长 本帖最后由 阮万涛 于 2011-10-14 11:56 编辑
广西博白县英桥镇阮氏宗亲做得很好!赞一个! 广西博白县英桥镇阮氏宗亲做得很好·值得我们学习!{:1_14:} {:1_17:} {:1_14:}{:1_17:} 历史不错 {:soso_e179:} {:soso_e179:}
页:
[1]
2